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欢迎访问天津市人民检察院门户网站! 支持IPv6网络
         
  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>>检察文化>>文学随笔
        回屋吃饭(张鑫慧)----西青区院
        时间:2018-12-05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          虽说“民以食为天”是句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,但对于一日三餐的关注重点,却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改变的。在昔日物质生活清贫的岁月里,大家更关注的往往是“吃什么”,是几时才能改善一回伙食,吃上一顿白米细面、鱼肉荤菜;而如今,食物虽然大为丰裕了,大家不必再为“吃什么”而夜不能寐,但“在哪里吃”、“和谁吃”,却又成了值得深思的问题。从网络上那句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的“你家里人喊你回来吃饭”,到部分孤独感强烈的人们那句“无人问我粥可温”的叹息,甚至反腐败斗争中见诸报端的部分领导干部“就想安安心心地喝碗小米粥”的愿望,无不发人深省。央视曾推出一档烟火气满满的美食节目《回家吃饭》,内容是探索如何用大家都极为熟悉的各种家常食材,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,其实这些家常佳肴的背后是一种渴望,一种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渴望——在高度繁忙的日子里,对温暖和亲热的渴望。

          说起“回屋吃饭”,我并不陌生。在以山区为主的大西南,这句话是人们每天黄昏时分都要发出的对家人或朋友的呼唤——山区的地理环境使然,人们劳动的地点与住屋之间,往往隔着要走上好一阵子的距离,但高声喊话是能够听得到的。因此,每到黄昏,无论是家中操持炊煮的家人,还是因劳动需要而结伴做活、搭伙吃住的朋友们,眼见火塘上茶饭将熟,就要朝着屋外重叠的大山高喊几声“回屋吃饭啦”!对于那些在山地中辛劳了一天的人们而言,这高声的呼唤,就是下班铃声——听到呼喊,便当即收工返回,待到抵达住屋,茶饭也刚好热气腾腾地摆在面前了——夜晚生活,就此开始。

          如今回想起来,总觉得山中黄昏时分那“回屋吃饭”的呼唤有一种别样的暖意,家人或者朋友那“回屋吃饭”的喊声,喊的并不仅仅是身躯,更是心灵。当回屋在温暖的火塘边坐定,捧起热腾腾的茶饭时,你的心情,便和身躯一起,卸下了一整天的疲累,获得了充足的放松和安宁。这个时候,终于可以将繁重的活路暂时抛开,可以尽情地和亲热的人们谈天说地、高声朗笑,沉浸在火一般热烈的亲密与快乐之中。即使明早又要早早起身、整日辛勤,但想到夜晚降临后的这份温暖与快乐,便增添了不少劲头。因而现在虽然身居津门,但我在晚间开饭前,有时仍会望望窗外,唤一声“天黑了,朋友们,你们的家人、朋友在等着你们呢,回屋吃饭啦”。当然,这种呼唤里有一种祝愿的意味——朋友们白日里已经在案卷、证据、材料、事务当中穿梭忙碌了整整一天,身心俱疲,此刻我最盼望的,便是他们的身躯和心灵都能暂时卸下重担,能够在这炊烟缭绕的夜晚时分,从热腾腾的家常饭和与家人、朋友们的谈笑中,得到足够的放松和能量,在又一个早晨到来时重新充满活力。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《归来》,其灵感就得自于晚饭前这“回屋吃饭”的呼唤:

          归来吧,我的朋友们/忙碌了一天的心灵,和你们辛劳的身躯一同归来/从高山一般的卷宗和材料中归来/从大海一般的证据和信息中归来/从迷雾一般的案情和分析中归来/从烈火一般的申诉和辩论中归来/从密雨一般的事务和安排中归来/循着朋友的呼唤归来/循着爱人的目光归来/循着家中的炊烟归来/循着桌上的热气归来/最最重要的,心灵要和身躯一同归来

          在大西南,在昔日的岁月里,除了城市和少数坝区条件相对较好外,许多山区的日常饭食都是极为朴素的——苦荞、苞谷、洋芋、红苕、豆花、辣椒、茶水,加上一些蔬菜和竹笋、蘑菇、核桃、板栗等山肴野蔌,便基本构成了每日的食谱。尽管后来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裕,白米细面和鱼肉荤食也越来越充足,但我依然喜爱着这些粗朴的饭食,比如苦荞苞谷饭、朝天椒豆花汤、用蘑菇板栗等山味佐餐等,在我的晚间餐桌上仍时常可见。自家饭食,虽然粗朴甚至极为简单,却的的确确暖心。

          每到晚间,面对着桌上的茶饭,除了那声“回屋吃饭”的呼唤,自然还会想到大西南的山歌。事实上,许多西南山歌都是与食物紧密相关的,歌手们有句俗谚,意思是说山歌中有一大半都是情歌,而这句俗谚竟然也是以食物作为比喻的,叫做“无酸无辣不成菜,无哥无妹不成歌”。至于歌词,就更不必说了,西南山歌,抓到什么唱什么(歌手们的行话叫做“见子打子”),歌词都是取材于身边的事物,张口就来,以每日生活中最普通、人人不可缺少的饭食比兴,也就再正常不过了。写到这儿,我不禁悄悄地笑了,因为在西南山歌中,一对爱人,或者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以食物自喻的情形实在是不胜枚举,什么你是红苕我是洋芋、你是白菜我是青菜、你是清水我是茶叶、你是竹笋我是蘑菇、你是板栗我是核桃、你是蜂蜜我是炒面、你是石榴我是橘子,你是红糖我是糍粑等等,最后就是两个到了一起;还有诸如“月亮出来打灯笼,照见哥(妹)家海椒蓬;有意结交莫变心,要像海椒百年红”、“高山杨梅蓬连蓬,摘果要趁杨梅红;求亲你要敢开口,莫要怕羞又脸红”、“天天想你想得忙,饭锅搁在水缸上;煮饭花椒错当米,烧菜把酒当酸汤”等等的歌谣,真正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“爱情其实都在一粥一饭里”。怪不得前些日子的晚上,我看着桌上的苦荞苞谷饭和朝天椒豆花汤,竟然情不自禁地就编出一段送给检察干警朋友们的情歌:

          苦荞苞谷煮一盆

                   检察人连检察人(连:结交、相爱)

          白天上工同出去

          晚上回屋同进门

          海椒豆花煮一锅

          检察妹连检察哥

          白天在外知冷热

          晚上在家情义多

          只是,在当今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繁忙的日子里,这样的美好愿望,连同“回屋吃饭”,对于包括检察人在内的所有人而言,都更多地是一种有些高于现实的理想了。毕竟,生活条件的日渐丰裕,伴随着的却是时间、精力与耐心的越发紧俏,甚至是围绕着柴米油盐诸般事项的吵嚷争论。但尽管如此,我还是愿意在晚间开饭前望着窗外唤一声“朋友们,都回屋吃饭”,愿意伴着窗外的夜幕、看着桌上的茶饭编上一段山歌——就算这种温暖和快乐是一种有些高于现实的理想,但世上的所有人,谁又不盼望着这样的温暖和快乐呢?

        院级领导
        本院概况
        机构职能
        检务指南
        公告公示
        权威发布
        工作报告
        预决算公开

        和365一样好的平台有什么_bst365官网_365bet下载

        案件通知公告
        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联络
        人民监督员、特约检察员联络
        检风监督
        律师预约
         
         

        单位地址:天津市河西区南兴道368号 邮政编码:300222
        技术支持: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-1
        版权所有:天津市人民检察院  支持IPv6网络

        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